弟子规
员工活动
优秀员工
员工风采
员工作品
加入商会统一宣传
参加商会活动
出席会员大会拥有会员权利
享受商会提供的服务
并可自由退会
员工作品
当前页面: 首页/ 员工天地/ 员工作品
身心向高洁 财富来如山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5-2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记湖北省云南商会常务副会长、昆明市十堰商会会长邵吉银

李哲训 罗相山

湖北省云南商会常务副会长、昆明市十堰商会会长、郧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吉银,因事业成功,贡献卓著,当选为湖北省十堰市政协委员,十堰市政府投资顾问,昆明市晋宁县荣誉市民。回首事业的成功之路,纵观人生的苦乐年华,邵吉银给人们最突出的启示是:不甘伤残艰难起步、趁势而上做大做强、成功之后洁身律己、时刻不忘慈善与人。

不甘伤残艰难起步。十堰竹溪好山好水,还有名茶名人,邵吉银就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名人,网络报刊、政商各界早已闻名遐迩。自古名人磨难多,邵吉银幼年家境贫穷,患风湿性关节炎无钱医治,腿部致残后,在床上躺了3年。将近人生而立之年,他不甘伤残南下云南闯市场,勇敢地拉开了他漫漫人生艰难创业生涯的序幕。那时候的创业初期,他靠做建筑小工、卖菜、蹬三轮车拉客、修自行车、配钥匙养家糊口,并省吃俭用地攒钱,实现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

1995年,邵吉银凭着两万元本钱,开始了新的创业起步。在老乡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昆明关上做起了汽车配件生意。由于他诚心经营,善待客户,方法灵活,汽配生意十分红火,短短两年时间他挖到了第一桶金。1998年,邵吉银开始涉足房地产,在昆明六甲租地100亩建起了厂房,对外出租,生意红红火火。

20世纪90年代在昆明从事汽配行业的十堰人很多,在关上形成了一条街,但是处于无组织、无序经营状态,导致十堰人在昆明常常受到不法人员的骚扰。邵吉银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别难受,决定联合众乡亲共同开发昆明汽配市场,抱团经营,成立昆明十堰商会,从此成为推动十堰商会发展的领军人物。

2004418,昆明市工商联十堰商会正式成立,邵吉银当选为会长。昆明市十堰商会是湖北省在外地成立的第一家市州级的异地商会。商会成立后,十堰人在昆明就有了“家”,有了组织,经营上相互支持规模经营,生活上相互关照,很快驻昆的十堰人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大家一呼百应,不法分子再也不敢侵犯十堰人了。

商会成立之初,汽配销路很好,但恰逢昆明新修二环路从关上经过,大量房子要拆迁,十堰老乡们心急如焚。邵吉银立即将20多名经济实力较强的十堰老乡组织起来,参股买下土桥村的数百亩土地,在昆明兴建第一个商会项目——十堰大车汽配城,并筹建云南第一个汽配门户网站www.ynqp.net,从此翻开了昆明、十堰两地汽配行业交流的新篇章。大车汽配城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商埠600多家,年交易额2亿多元,解决了5000多人就业。汽配城主营东风公司十堰基地产品,为东风公司、十堰市的汽配产品领跑西南、打开东盟、走向东南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会员单位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乘势而上做大做强。邵吉银对郧商投资集团成员们说:“商人的真正智慧,不是在寻找商机中发展自己,而是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创造商机。”昆明市十堰商会成立后,在邵吉银会长的带领下,成功地运作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项目。

2005年,邵吉银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号召,带资返乡,支援家乡建设,在十堰市购荒地400亩建起了十堰云燕农博园。农博园可容纳2000多个经营户,年交易额达20亿元,创税2000多万元,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昆明市十堰商会在邵吉银的带领与倡导下,带资返乡支援家乡建设,先后在郧县建起了东盟工业园,占地500亩;在竹山县建了一座十堰国际绿松石城,占地300亩;在房县建起了唐城物流园,占地230亩。这些项目既为发展壮大家乡的区域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又为家乡创业者、会员企业提供了创业致富的平台,更加展示了昆明市十堰商会的风采。

昆明市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决定将城区的114个市场外迁,汽车,汽车配件交易市场是外迁市场之一,邵吉银想政府之所想,急商家之所急,成立了郧商集团泓联盛嘉投资有限公司,在晋宁县晋城镇购地1000亩,投资20多个亿,建设“云南泛亚商用汽车物流城”,目前该项目建设顺利正在快速推进,土石方场平工程结束,土建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该物流城于201210月建成,实行优惠政策,对昆明市商用汽车零部件经营户进行一对一地搬迁。

同时,昆明市十堰商会牵头联合昆明市成都商会,云南泽仕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晋城富有高速公路出口处建设“昆明晋城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城”。这个项目占地2285亩,建成后将承接昆明主城区的汽摩配件、装饰家居、五金机电等行业的经营户的外迁。将是大昆明的又一个工业品的“螺蛳湾”。

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年交易额上千亿元,为国家创税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云南的“桥头堡”战略,为国内汽车汽配等工业产品走出国门、迈向东南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广阔的市场。

昆明市东川区是我国铜主要产出地,由于长时间采矿,铜矿资源渐渐匮乏,导致开采工人下岗,国民经济下滑。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产业转移,正在建设“东川区再就业生态工业园区”。邵吉银和他的团队响应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带头在那里兴业,购地3000亩,建厂房及其配套的生活设施,承担起安置铜矿下岗工人和东川区创业人员、东川的产业转移的光荣使命。这一重大举措将为昆明市十堰商会再写下光辉的一笔。

成功之后洁身律己。古有晋商、徽商的辉煌,今有浙商、苏商、闽商的崛起。湖北是古老楚文化发祥地,重商却未打出响亮的“楚商”品牌。传承发扬楚文化,打造品牌楚商,成为昆明十堰商会的共同理念,并延伸出七大任务:①团结、帮助、引导会员提高素质,以提升楚商整体形象;②举办各种有益活动,增进商会凝聚力;③加强与党政机关及各商团的联系,搜集提供市场信息,推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④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积极反映会员意见、要求和建议;⑤为会员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融资、咨询、工商专业培训等服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⑥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并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⑦承办十堰、昆明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商会会员委托办理事项。

邵吉银作为商会发展的设计者与领头人,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他学历不高,但每天看教育光盘,坚持看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他从来不进入不健康场所,也不打牌、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荤,坚持良好的吃素习惯,坚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他提倡做事先做人,做人要讲信用,尊老爱幼,童叟无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懈怠。他经常打坐,清心寡欲,用佛教“赈灾救难”、“普渡众生”的仁慈观念,锤炼自己的思想灵魂。他重视对商会会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每周五晚68点,组织商会整个团队100多人,学习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学文化知识。每逢元旦、中秋、春节,商会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商会还有组织聚会,增强商会的凝聚力。

时刻不忘慈善与人。邵吉银致富不忘造福人民,在光彩公益事业上投入很大。他为家乡竹溪县修建公路,为十堰人民扶贫济困,都有历史记载。国际上的东南亚海啸、四川5·12大地震、云南抗旱救灾,他都带头开展大规模的捐献活动。他每年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今年初,他从新闻中得知云南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拖知青村的孩子们上学,必须经过一座铺着木板的铁索桥,洪水袭来时曾经冲走了2名小孩子,因此每逢雨季孩子们就没法上学。于是,他出资让商会办公室人员带队,赴现场帮助拖知青村修建永久性钢结构桥梁,将桥两端的泥巴路建成水泥道路,彻底改变了拖知青村的交通现状,该村壮、苗、纳西、普米、摩梭、汉等6个民族的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庆祝建桥成功。今年5月,他出资同样让办公室人员带队,赴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杨槽村,将4公里的泥巴土路改建为20公分厚3米宽的水泥路,解决了全村群众多年以来的交通困难。今年8月份,他得知昆明市东川区阿拉乡中关村不通公路,老百姓的农副产品无法出山,行路艰难,生活十分困难,他又出重资帮助这个村修建13公里乡村公路。今年7月,他与妻子一起,给东川区福利院每室捐赠1台电视机、DVD(41台套)。从2009年春季开始,星期六或星期日,他都要抽1天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看望老人、伤残人,并随时捐衣捐物捐钱。慈善事业,已经成为邵吉银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慈善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光辉写照。他所做的慈善公益活动感动了他的团队,带动了他身边的人。慈善公益活动在昆明市十堰市商会会员中,在会员企业员工中,都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自觉行动。

心灵高洁、慈善与人,为邵吉银的事业成功构筑了的坚实的基础。而事业的成功,又鞭挞邵吉银用更高的标准洁身律己、慈善与人。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邵吉银的企业与他领导的十堰商会,必将沿着这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壮大,前进永无止境。

上一篇: 弟子规
下一篇: 以篮球为媒 促兄弟友谊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