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合力,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王宇衡/摄
说到养老这个话题,必提的一个数据就是“每千名老年人拥有10.71张养老床位数”。记者从省民政厅、省老龄办获悉,截至2012年末,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有10.71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设施短缺等问题,服务功能不全,管理水平不高,维持运转较为艰难。
与此同时,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养老机构管理和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行业内“工作人员难招、留不住”的困境突出。
关键词:床位
每千名老人有10.71张
“一床难求”导致一些老人在找养老院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77岁的苏大妈感慨说:“找个养老院那个费劲啊,人都累死。”为了找一张合适的床位,除了子女之外,苏大妈还拜托了亲朋好友,亲友团集体帮忙搜集资料,实地走访,折腾了几个月才定下来。
苏大妈说,这还是在昆明,要是在偏远一点的地区住进养老院就差不多相当于离乡背井,就近养老就像梦一样只能想想,“平常回个家,或者子女来看看都很不方便。”
除了床位不足之外,目前省内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设施短缺等问题。在省老龄办撰写的《全省老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谈到,发展老龄事业还面临着老龄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够健全完善,缺乏用地保障、资金补助、市场准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社会力量投资养老的积极性不高,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养老院
规划滞后市内难安家
市区之内比较难找到上规模、设施齐全、服务管理都有一定水平的养老院,王爷爷告诉记者市郊倒是有一些,他曾经去看过,“但是坚决不能住。”王爷爷说,郊区养老院太荒凉!另外郊区医疗设施配套不完善,“本来我们就是药罐子,医院离得太远平常看病不方便,出事了怕都赶不上。”
尽管老人们希望养老院不要远离城区,但是近年来市区内不少养老院都消失了,或者被迫搬到了比较偏远的地方,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曾被央视报道的知青老年公寓,这个全昆明最大的养老公寓因为拆迁问题3年内搬迁了4次,院长段玲英说,每次搬迁除了折腾之外,最让她费心的还是许多老人在搬迁、适应过程中生病。
《报告》中提及制约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问题时,第一条就是:“有的地方对发展老龄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安排中,一些州市未结合各地城市的整体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现状出发,预留养老福利事业用地。”
关键词:员工
工作人员难招更难留
“做农活哪里有这个累啊!”当记者请已从事护工7年的李兰芬对比一下农活和护理工作时,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李兰芬持有护理方面的国家资格证书,在养老院专门护理病残老人,这是一个需要她24小时“在线”的工作。她坦言,从事护理工作之后,除了白天跟着老人转之外,晚上她从来不敢放开睡,每晚至少要起来两次检查下老人的情况,久而久之就有了浅睡的毛病。
目前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40、50后,要么来自农村,要么是城镇下岗职工,“照顾老人吃喝拉撒,很多人都嫌脏,不愿意做这个。”段玲英曾经试过招年轻人,“人家根本就不愿意来,偶尔来一两个也是马上就走了,年轻人宁愿去游乐场、网吧这些地方上班,很少有人会选择养老院。”
段玲英对此深有感触:“每年大年初二开始我就跟老公开着车去山区、半山区招人”,段玲英说只有到这些地方才能招到愿意到养老院工作的人,“还要把老员工带着去,告诉人家我们包吃住,工资从来不拖欠才有人愿意来做。”
为了留住员工,段玲英想尽了办法,除了不时上调工资、免费给员工培训,支持员工考证持证上岗之外,还包括每年强制员工在昆休整12天。
对此,《报告》中也提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顺、人员编制较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养老机构管理和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现有从业人员少且素质不高。”(郭舒瑜 朱若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