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十堰新闻
昆明新闻
加入商会统一宣传
参加商会活动
出席会员大会拥有会员权利
享受商会提供的服务
并可自由退会
十堰新闻syNews
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之窗/ 十堰新闻
十堰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综述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7-24          文章来源:十堰政府网

  625日,从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上传来捷报,素有东风公司“大本营”之称的张湾区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这是继20122月茅箭区荣获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称号后,十堰市在土地管理利用上的又一次“丰收”。至此,十堰80平方公里的城区土地全部达到国家节约集约创建标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十堰,一座拥武当、傍汉水的山水城,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汽车城,在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等困难时,为何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在全市发展优先位置,如此急切、真切地推动?
  要想读懂十堰的“心思”,首先要读懂十堰的“青山”。延绵无尽的群山是十堰书写发展历史凝固的“书页”。曾经因青山而起,乘“东风”而兴,仰高山而困,治低丘而活……
  如今,在低丘缓坡土地上铺设的城市新画卷上,十堰园林城市的风姿更加绰约,现代化工业厂房鳞次栉比,老城区高楼林立,十堰服务东风公司“61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山与城的有机整合,让这座城市焕发出无限生机。
  “山水资源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十堰正以山的胸襟,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城囧,看山是山的“得”与“失”
  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是山成就了十堰,同样也是山掣肘了十堰发展。
  十堰开门见山,国土空间呈“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如同一根“红线”,以满足“三线建设”近山、分散、隐蔽的战备需要为彩头,引来了“二汽”这只金凤凰。
  1967年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破土动工,从此拉开十堰经济大建设的序幕。十堰的大山成了“东风”创业者的乐土,“东风”各专业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东风车的强力牵引下,十堰地区经济以年均13%增长率快速发展。1990年十堰城区人均GDP上升到全国第六位,1992年,十堰列入全国五十强城市的22位。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十堰城市规模及功能日益完善,山沟沟里冉冉升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十堰城市和工业依山建、顺沟摆,分布在城区30多条沟岔、河流岸边。整座城市呈带状分布,街道蜿蜒起伏,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景观。
  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让十堰戴上了“现代汽车城”的耀眼光环。
  山就是山,在形成巍峨屏障的同时,也用自己对空间的写意勾画,“灼”伤了十堰如火如荼的发展。
  随着经济块头不断壮大,十堰山城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本世纪初,东风汽车公司着力推进东风车战略转型,要在十堰找一块500亩的平地,因山的逼仄和30多年的发展,十堰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犹如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由于缺乏大宗建设用地,不仅大项目、大企业难以引入。一时间,投资外流,企业外迁,税源外流……从2000年到2004年,有10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因无地而不能落户十堰,有300多家企业因无地而不能扩大发展规模,十堰人眼巴巴地看着“孔雀东南飞”,土生土长的东风公司“两总部”相继迁离,部分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跟着外迁。
  发展锋回路转,经济急速回落。2005年,十堰的生产总值增幅跌至4.8%的历史最低点,工业总产值下降6.6%,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在全省末位。一时间“车都”变“废都”的言论甚嚣尘上。
  山的“围困”,成为摆在十堰人面前一道必须越过的“坎”。一方面,土地奇缺,项目难以落户;一方面,呈带状分布的城市格局,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空间”困局,让十堰人感受到了发展举步维艰的“切肤之痛”。
  这一难题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影响全市发展全局的“四大瓶颈”制约之一。
  这一难题带来的难处却远不仅如此。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全市5个县(市、区)的29个乡镇、257个村,需要搬迁13座集镇以及125家工业企业和迁移18.2万人。按照移民安置规划,需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安置点约261个,移民安置用地总面积为2.75万亩,规划生产安置农业用地8.31万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生态退耕和蓄水淹没后,库区人均耕地仅0.5亩,部分村组人均耕地将不足0.2亩。
  土地资源成为关系移民安置成败的关键要素,土地保障成为左右十堰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节点。
  穷则思变。在经历短暂的迷惘和徘徊后,十堰开始了发展囿于山、出路源于山的新探索。

  蝶变,看山不是山的“破”与“立”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就是“不破不立”。这种哲思深刻表明,事物具有两面性,当打破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事物诞生,宛如化“蛹”成“蝶”。
  在山与城的碰撞中,十堰承受着空间受阻、发展受挫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积蓄着突破大山“重围”的胆识和气魄。
  思想坚冰在追求发展的炽热中融化。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十堰最缺的资源是平地,最不缺的资源是山地。
  市委、市政府深化市情认识,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向山要地要发展空间”,将山多的劣势转化为增地的优势。
  这一思路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回顾十堰建市之初,二汽也是开山建设的。十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动的山地开发史。
  2003年初,十堰市引进的温州客商将茅箭区西坪村的一片荒山荒滩整理出近1000亩平地,兴建荣华工业园,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扩能升级。2003年,浙江万向集团和市通达公司合作建设万向通达工业园,最终建起了连片500亩的万向通达工业园。这一创举成为茅箭区开创“工业梯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发端。实践证明,山地可以整理用于工业发展、城市建设。
  如果没有十堰对开山整理从自发到自觉的批判吸收,十堰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也许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十堰原有 “自发”、“零星”、“点状”、“线状”开山模式,往往“开了一块地,垮了一面坡,毁了一片林,荒了一座山”。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十堰决策者从一开始就将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怀着对大山的敬畏,承载着发展的希翼,十堰为科学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做了精细的政策设计。以“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为总原则,在选址上突出“三少一无、四个有利”,即占用耕地少,山体树木少,居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有利于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有利于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坚持规划、试点先行,依法依规实施,保耕地与保生态并举,农民权益、投资效益并重。
  2007118日,十堰市首个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在张湾区动工,由市、区两级政府主导的这场史诗般的土地利用方式“变革”拉开了序幕。
  市政府成立了由国土资源、规划、林业、水利等24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了项目统一规划、工程统一设计、建设统一标准、资金统一协调、管理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项目选址坚持多部门论证,并将依法依规和保护耕地、保护生态贯彻项目实施全过程。
  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和园区景观与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开小山留大山、开荒山留绿山、开近山留远山”一时成为坊间流转的“取山经”,市人大常委会用规范性文件,将形态好、植被多的山体规划为景观山体,予以永久保留,并接受社会监督。在施工中,通过工地洒水、平厢装运、运土车覆盖等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对开山形成的裸露山体,通过植树种草、“客土喷播绿化”等方法使其恢复绿化;对开挖山体和边坡做绿化和防护设计,以减少水土流失……
  “一石激起千层浪”,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如春潮在秦楚大地涌动。随着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投资方式上由最初的企业、村组集体自行投资开发,发展到多元投资主体联合开发,再到现在全面实行由政府投资以及政府授权的BT开发等模式。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十堰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方式上创造了以张湾区西城工业园为代表的规模化连片整理 “人造平原”模式、以普林工业园为代表的梯度开发的“工业梯田”模式、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工业园为代表的“改河增地”模式。
  难能可贵的是,对土地的渴望,让市委、市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倍加珍惜、科学利用好那些来之不易的土地。十堰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推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使命对接,切实保护这一稀缺资源;与项目对接,绝不让艰辛开出的土地“晒太阳”;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布局对接,优化城市及产业布局;与节约集约的大势对接,真正把土地的效益发挥到极致。
  根据招商引资和建设需求实施项目开发,并按照城区汽车产业的布局确定每片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具体用途。开发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9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出台政策要求工业项目和物流项目一律进驻园区。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对进驻企业变“招商”为“选商”,突出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出台文件明确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确定在200万元以上,容积率控制在0.8以上,分别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33%15%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成为十堰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经济发展转型的一股强劲东风。以200912月成功筹办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现场会为标志,201011月国土资源部领导到十堰调研并肯定了十堰开山治地在“破两难”上的典型意义,20113月成功将茅箭区争取为全国土地主导型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试点单位,20119月十堰市成为全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20122月茅箭创建成为全国首批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56月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现场会、鄂湘黔三省“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2年行动”推进工作会议相继在十堰召开,627日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来到十堰调研,高度评价十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效保护耕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典型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十堰在全国树起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品牌和标杆。
  从单位、企业自行“点状”开山到政府主导“片状”综合开发,有效解决了其耕地压占、生态成本、地灾风险、经济成本、拆迁成本等较高的问题,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山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发展。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让十堰闯出了一条拓展城市空间,促进产业发展,保护有限耕地的新路子,树起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标杆的同时,也引领了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通过多年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十堰城区新增建设用地4.5万亩。城市结构由沿路、沿山组团式的带状结构变成了适合现代城市和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块状结构,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升级换代”。
  集中连片整理的土地成为十堰优化城市布局,实现转型发展的舞台和平台。东风公司又将发展的重头戏——“863计划”安排在十堰,东风公司与沃尔沃合作成功,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先后进驻十堰,带动一批优良的生产要素进入工业园区,十堰国际商用车之都的梦想近在咫尺。
  正是有了新空间和大产业的支撑,2012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将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并郑重为十堰授旗。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一项避让耕地、治丘为地的创举,开启了十堰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蝶舞,看山还是山的“退”与“进”
  科学发展无止境。党的十八大“四化”同步推进战略和“五位一体”发展布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召唤,让十堰在更高层面来审视关于山与城的命题。
  市委书记周霁指出,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要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通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管住“山头”、“田头”和“斧头”,推动集约节约发展,保山保水保生态,留空留白留空间,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旅的良好环境。
  山还是那座山。十堰以山为城的理念不断彰显,正深刻并将持久地影响着十堰的山山水水。去年1013日至18日,十堰党政代表团通过学习考察四省五市先进经验,明确提出了“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城则城,宜园则园,组团化发展”的发展思路。
  去年10月底,十堰在城区启动了声势浩大的“三违”治理行动,即治理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行为,铁腕整治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顽疾”。
  也是去年10月,十堰继2011年成功争创为国家卫生城市后,正式拉开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大幕。
  今年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加快全市“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布局,科学统筹城与乡、山与水、资源与环境、天时与地利,完成了对十堰区域经济的“拼图”。
  新定位、新格局、新目标,正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十堰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推动低丘缓坡土地在 “综合”利用上作出新探索,以新姿态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以新理念编制低丘缓坡土地专项规划、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要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区在选址阶段与汽车产业的布局、工业园区的布局对接,先行启动选定项目区地质灾害、矿产压覆评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等综合评价。
  以新政策推进山地保护和利用工作。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地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过划定重点保护和利用区域、规划控制、严格审批等举措,为全市2.36万平方公里内的山地及山林资源设定保护 “红线”。并建立山地利用项目联合审验制度,由相关部门对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联审,竣工后由参加联审部门对开山范围与标高、挡墙及边坡治理、土地占用、裸露山体治理和绿化植被恢复、林地征占用、水土流失防治等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以新举措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措施,大力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引导要素向园区流动、项目向园区倾斜、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切实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率。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土地“退二进三”战略实施。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提出,十堰要努力实现从山城向山水城的跨越。
  山是绿色,城是绿色,发展是绿色。山水相依,山城相融,十堰正变得越来越美。

上一篇: 十堰下月起医保卡换社保卡 一卡多用
下一篇: 十堰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