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吉银与来宾企业家问道交流
靠90元起家,卖过菜、拉过三轮车、摆过地摊,再到1000元开起一家小卖店,邵吉银从为温饱发愁的少年,成长为现在身家几亿的集团董事长,从挣钱3000元回老家盖房的人生理想,到现在想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人,邵吉银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升华。
2013年5月10日,由云南信息报组织的“问道郧商”活动,聚集了20多名在滇创业的企业家,来分享十堰商会郧商集团董事长邵吉银先生的传奇创业人生!活动在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开始,所有企业家人手一本《弟子规》,听邵吉银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受企业家的大智慧。
弥陀村公益敬老院大殿
A 艰辛创业
邵吉银信佛,而且信的很虔诚。到了不惑之年的邵吉银,已经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出身贫寒,身有残疾,经过一番传奇般的辛苦创业之后,他有了自己的企业,经济上大为改观,但是脾气暴躁,也不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
回想自己的过去,挣钱仅仅是为了生活。“1990年,我初来昆明,那个时候家庭条件非常差,我挣钱的唯一目的和动力就是能挣到3000块钱,回家盖房子。”十堰老家艰辛的生活让邵吉银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里的现状。来昆明以后,邵吉银做过建筑工人、卖过菜、拉过三轮车、配过钥匙、还在东寺街摆过地摊修自行车。好不容易,用1000元开起了一家只有2平方米的小卖店,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意起点。
1995年10月15日,邵吉银的汽配门市开张了,经过打拼,到2008年的时候,邵吉银的企业已经经营的很好了。但这个时候他的身体也随着生意的起色越来越坏,高血压心脏病全来了。
回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我完全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为了好吃、好车、好房。那个时候家里的保姆做饭,一顿没有肉我就会发脾气,我有钱啊,吃得起好东西。那个时候也做一些公益,但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是抱着目的去做的。”
在建的弥陀村公益敬老院
B 真正的快乐是帮助别人
人过四十,思考逐渐多了,也就少了年轻时的浮躁,“心静下来智慧也就产生了。”回想过去,邵吉银发现自己完成了价值观上的重要升华,生命业升华了。
“人们理解的快乐通常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比如吃饭,肚子饿了就吃饭,吃饭就的快乐的事情,但是如果已经饱了还要继续吃,那吃饭就不再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助人”。
如果说以前的邵吉银把“挣3000块钱盖房子当作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现在的他则在想:“我有多少银两,这些银两能够帮助多少人。”
这以后,邵吉银成了一个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拖知青村需要修桥,他出资帮助该村修建了永久性钢结构桥梁;他得知东川区阿拉乡中关村不通公路,又出巨资帮助村里修建了13公里乡村公路;他获知晋宁县双河民族中学学生的课桌已经破烂不堪,他立即购买500套课桌和10张讲台送到学校......
邵吉银陪同来宾参观敬老院建设情况
C 义务赡养1000老人
在晋宁县有一个隐藏在山坳里的小村落——石牙村,这里仅居住着14户人家。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吉银发现了这里,“这不就是一个理想的修建养老院的地方!”原来,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养老院,义务赡养那些没有社保或得不到子女照顾的老人是邵吉银的一个心意,现在他已经收养了一些老人,但是都暂时寄养在别人的养老院里。
经过一年的建设,这个养老院已经初具规模,按照邵吉银的计划,第一批老人将于今年7月入住,建设完成后这里讲总共义务收养1000名老人,“集团计划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作为这些老人的赡养费用。”
邵吉银给这个养老院取名弥陀养老院,取佛家阿弥陀佛之意。养老院里业修建了一个佛堂。“未来还准备修建一个小广场,一个孔子学院,我希望老人在这里除了简单意义上的吃饱,还能得到精神上的寄托,和一个强身健体的环境。”
邵吉银向来宾企业家介绍弥陀村公益敬老院
D 包容是制胜之道
“我所理解的企业家,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能把企业经营得和家一样。”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邵吉银在企业经营的经营管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邵吉银心中,员工是集团的核心,在日常事务中把对员工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这个教育不是教他们技术,技术上的事,那些一线的员工可能比老板懂得还多。我的教育是在集团引入儒释道文化,从精神上感召员工。”在郧商集团,每个礼拜四都是固定的学习日,学习内容都是围绕《弟子规》《三字经》这类古代经典进行,每个礼拜天则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学习日。这已经成为了郧商集团的企业文化。
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业是邵吉银这三年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经过总结,邵吉银认为自己的制胜之道其实就是两个字——包容。“该是你的自然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必去争。”邵吉银说。
企业家们参观十堰商会郧商集团旗下项目图片:
邵吉银陪同来宾参观泛亚商用车物流城项目(一)
邵吉银陪同来宾参观泛亚商用车物流城项目(二)
邵吉银陪同来宾参观泛亚商用车物流城项目(三)
发表评论